阅读历史 |

第180章 北风吹、雪花飘(1 / 2)

加入书签

连蔓儿笑眯眯地看着小七用胖乎乎的手指头,劈里啪啦地拨弄算盘珠子。这架算盘是连老爷子用过的旧算盘,送给了小七用。

学以致用,连蔓儿在跟着连老爷子学写字念书的时候,想到她又不能去考功名,还是多学点实用的东西比较好。就算五郎和小七,也是一样的,当然如果他们有机会走科举的路也很好(这个目前来看,还是太遥远了)。因此,他们就商量了,要连老爷子教他们用算盘。

连老爷子做过那么多年的掌柜,算盘用的是极熟练的,超过了他的字。

连蔓儿几个跟着连老爷子,已经将珠算的基本口诀都学会了。出乎意料的是,小七学珠算学的最快。连蔓儿很高兴,就开始让他帮着算铺子的出入帐,

小七在扒拉算盘,连蔓儿则是用心算,早点铺子这点帐目,她还不需要用算盘。一会工夫,小七停止扒拉算盘,向连蔓儿报出一个数目,连蔓儿将这个数目,与自己心算的结果对照。

“算对了,再算下一项。”连蔓儿道。

小七这孩子在数字方面很有天分,不仅算的快,而且很少出错。

姐弟两个就这样,将帐目都算了一遍,核对无误,由连蔓儿在帐册上记录清楚。这些天的客流趋于稳定,每天的利润差不多都在二百文钱左右的样子。

“算好了吗,今天挣了多少钱?”张氏用围裙擦着手。走进屋来问。

“二百一十五文钱。”连蔓儿道,“还不算这块银子。”

一家人都喜的眉花眼笑。

“都收拾收拾,洗洗手,马上吃饭。”张氏说着话,又回灶间忙活去了。

连蔓儿就将钱和帐册都收了起来,小七将烤好的鞋子给她拿了回来。连蔓儿穿了鞋子,走到灶间来洗手。

灶间里,张氏和赵氏正在做晌午饭。

这些天准备的早点都卖的精光,所以他们自己要吃饭,一般还要另外做。

一笼屉饽饽已经出锅了。冒着诱人的热气。连蔓儿吸了吸鼻子,她闻到豆沙馅的香甜味了。好想吃,不过得先去洗手。

早点铺子里准备了洗手用的肥皂,不同于家里用的那种香皂,这种肥皂里面含有大量的碱,洗洁力更强,却没什么香气。这是连蔓儿特意去镇上买来的,买这种肥皂并不是为了省钱。他们是做吃食的,干净卫生最重要。连守信、五郎他们。包括她,每天要接触大量的铜钱。手一定要洗的干干净净才行。

“今天咱吃炉饽饽。”张氏说道。

张氏并没有把出锅的饽饽往屋里端,而是在灶下又加了一把柴禾,然后往大铁锅里倒了一些油。油很快就热了,张氏就从帘屉上拿起一个热腾腾的饽饽,将下面的叶子撕掉,然后把饽饽放进锅底的油里。

油不多,还没能没过饽饽。张氏用手将饽饽轻轻地一按,圆球状的饽饽就成了圆饼状,热油浸入大黄米面皮中。发出轻微的滋滋声。张氏这才将饽饽往旁边一滑,饽饽就牢牢地固定在锅壁上。接着她又拿了一个饽饽,如法炮製。

这就是炉饽饽,要将被按压成饼状的饽饽的两面都用油煎的焦黄,才算完成。之所以叫炉,而不叫煎,也许是因为不需要太多的油的缘故。炉出来的饽饽,比起蒸熟的饽饽。又是另一番风味。

庄户人家,油也是精贵的玩意儿,就是用的油不多,好些人家也是舍不得炉饽饽的。所以炉饽饽在很少吃到油水的小孩子们的眼里,是冬天难得的美食。连蔓儿就看到过村里一个几岁的娃娃,跟在亲娘的身后,扯着亲娘的衣裳角。一声声地哀求,就是为了吃一顿炉饽饽。

连家现在每天都有进项。张氏自然不会舍不得放油。

赵氏也没闲着,她正将削好皮的土豆切丝。旁边的碟子里,已经准备好了蒜瓣儿和切丝的红辣椒,这是打算做酸辣土豆丝。

“三伯娘,你歇一会,我来炒菜吧。”连蔓儿洗了手,就过去要帮赵氏。

“蔓儿,你屋里歇着去,别沾手了。这点活,我一会就干完。”赵氏笑着道。

“蔓儿,你把那豆腐先端进去吧。”张氏就指着灶台上扣着的一个大碗道。

“哎。”连蔓儿笑着答应了。

很快,张氏和赵氏就将饭菜都准备停当了。一盆炉的焦黄的冒着油星的饽饽,一大盘酸辣土豆丝,一盆凉拌豆腐,一盆大骨萝卜丝汤,还有切成细丝,加香油拌的、又咸又香酱芥菜疙瘩。

“爹,哥,来吃饭了。”连蔓儿就到店面里叫正在打扫的连守信和小七。

“来了,来了。”连守信和五郎应道。

“别忘了好好洗手。”连蔓儿嘱咐着,就走到门边往外看了一眼。

官道上行人很少,有一个小小的身影背衝着铺子,正往村子里走。

“叶儿!”连蔓儿忙将门打开,大声招呼道。

那个小身影停顿了一下,却没有立刻转回头来。

“叶儿,我都看见你了,你快点回来,别让我出去抓你去。”连蔓儿气的跺了跺脚,大声道。

连叶儿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